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植棉、纺纱、织布或栽桑、养蚕、缫丝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向。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 农业生产的衰落
B. 自然经济的瓦解
C.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D.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都城纪胜·市井》记载,南宋杭州城“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 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 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 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 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的需要
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 上海成为南方重要对外贸易城市
B. 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 “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 “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 出处 |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 | (后晋)刘响《旧唐书·文宗本纪》 |
“玄奘以回峰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 (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 (民国)王修《版本述》 |
A. 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C.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由此可见,其与察举制相比
A. 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
B. 有利于提高儒生的地位
C. 为庶族地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D. 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