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党军事进攻的不断扩大,国内阶级矛盾的上升和解放区群众运动的发展,中共中央1946年5月4日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通称“五四指示”),该“五四指示”可能明确的是
A.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B. 支持农民的土地要求,彻底废除土地私有制
C. 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反奸清算斗争获得土地
D.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1933年中国手工业生产占净加值的百分比(注:净加值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
业别 | 百分比 | 业别 | 百分比 |
木材产品 | 95.1 | 衣服 | 83.2 |
金属产品 | 32.6 | 橡胶、皮件 | 73.6 |
电器用具 | 11.4 | 食品、饮料、烟叶 | 90.3 |
交通运转设备 | 91.8 | 纸张印刷 | 70.6 |
石器陶器 | 78.5 | 其他 | 92.6 |
化学品 | 37.4 | 全部工业 | 70.2 |
——《1912—1949年中国的工业生产》
依据上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当时政府不支持民族工业,致使近代化水平较低
B. 当时中国工业以手工生产为主,近代化水平较低
C. 当时中国重化工业的近代化程度普遍较低
D. 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著名史学家李剑农曾指出:洪秀全辈的神权主义精神是假的,曾国藩辈的名教主义精神是真的;前者只是利用神权、假托神权,借此来满足个人的野心欲望;后者却是真实的信仰名教,诚心诚意的要维持名教,并不是利用名教、假托名教来图达另一个目的。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二者都重视精神力量
B. 二者的阶级属性及目的不相同
C. 二者都借助宗教手段
D. 二者客观效果与主观动机向背
明代中后期,来自海外的事物在中国社会逐渐增多。除了由耶稣会士传入的天主教以及西方科学知识以外,白银、玉米、火器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难以或缺的外来物质。自鸣钟、眼镜、望远镜之类也已经出现在晚明时代社会生活中。这些现象反映了
A. 明代中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征
B. 中国对外接触的内驱动力增强
C. 民间对外合法往来空间的扩大
D. 文化优越这一传统心态的改变
朱熹弟子陈宓曾任安溪知县,他在《安溪劝农诗·劝贫富相资》一诗中说:“举债当知济汝穷,取钱须念利难供。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材料体现了
A. 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B. 士大夫崇尚社会和谐的理念
C. 士大夫反对民间的借贷行为
D. 官府强行干预民间财务纠纷
“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A. 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 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 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 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