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都说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用作肥料。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A. 独立发展
B. 农牧结合
C. 精耕细作
D. 自给自足
有气候学者研究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的关系,指出明代大多时间气候温暖潮湿,适合农耕民族发展。崇祯年间则是大降温,大顺、顺治这类年号反映当时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渴望.这一研究表明
A.气候变迁是朝代兴衰的根源 B.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应对天灾能力脆弱
C.研究结果充满迷信荒诞不经 D.作者用生态史观准确还原了当时历史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C.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D.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A. 铁锄
B. 曲辕犁
C. 翻车
D. 棉衣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汉族,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甲午状元。
甲午战争后,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人称“状元实业家”。他以家乡为基地,以创办大生纱厂为起点,先后创办了20—个企业,领域涉及轮船、纺织、垦牧、港贸、交通、电力、冶炼等;并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在南通建立起以纺织为中心的“大生地方经济体系”。在他的主导下,南通被打造成“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还致力于教育事业,一生创办370—所学校,涵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其南通纺织专业学校,首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05年立宪运动兴起,张謇积极参与,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三次全国性立宪请愿运动求早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均遭清廷拒绝和镇压。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对清廷彻底失望,最终决定“不要再去捧持落日”,改而“扶起朝阳”,转而归附革命,拥护共和,参加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担任实业总长。当时南北两政权对峙,国家面临分裂瓦解危险。张謇利用早年同袁世凯的师生关系和革命党人的有关承诺,极力劝导袁世凯顺应共和潮流、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促使袁态度发生重大改变。此外,张謇还亲自起草了清帝退位诏书,利用临时政府有关清室优待条件,从而保证了新旧政权的和平交接,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谢俊美《再论张謇与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社会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