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

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

A. 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B. 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

C. 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

D.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

 

C 【解析】 结合所学,新中国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材料中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正属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故C正确。1972年中国和日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该选项不符合史实。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苏同盟由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的友好合作发展到60年代彻底破裂,时间不符。D 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材料表明

A. 政府意图发展西部建立反共战略基地

B. 政府决心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国家政策重心由“安内”转到“攘外”

D. 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

 

查看答案

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 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C. 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D. 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查看答案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A. 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B. 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 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 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时从“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

A. 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实现

B.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 “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

D. 土地兼并导致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查看答案

汉代以前,民众对人神的信仰主要是有功于民的古圣先贤神,而汉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有政绩的官员死后被百姓立祠祭祀的现象,如汉和帝时的王涣为民平理冤狱,死后“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成为民众新的入神信仰对象。汉代民众对人神信仰的变化

A. 反映了皇权专制下的愚民政策

B. 说明民众对政府信任的增强

C. 折射出民众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D. 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