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
A. 年龄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B. 王位继承法则也体现理性选择的一面
C. 春秋时期主要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D. 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制度绝对不可更改
《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心)于虢(另一个卿士),郑伯怨王。……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王室领地)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这主要反映了
A. 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B. 国家政治秩序受到挑战
C. “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D. 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绝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顾祖禹(1631—1692)祖上为官甚久,其父深感科举不能救民、携子祖禹归隐虞山,临死前将编撰《读史方舆纪要》的重任交于顾祖禹。不走。他父亲临终前嘱托他“《大明一统志》于战守攻取之要,类皆不详,山川条例又复割裂失伦源流不备”,希望他“掇拾遗言,网罗旧典,发舒志意,昭示来兹”。顾祖禹在搜集爬梳文献的基础上,终于在50岁时撰就《读史方舆纪要》。但与徐霞客相比,去研究缺乏实测的依据,仅仅资料类比、研究为基础,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接受西方科学思想的梁启超,只肯定《读史方舆纪要》一书承继自《汉书·地理志》以来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传统,而叹其组织、方法之高明了。以梁氏看,《读史方舆纪要》则是不折不扣的历史书了。
——摘编自冯岁平《简论明清之际地理学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祖禹科技成就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顾祖禹的科技成就。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称中国的“以工代兵”策略纯属天方夜谭。英国国防部也认为提议“不可行”,因为无论选择作战或当工人都会导致中国成为协约国一员,从地缘政治上考虑,这是“不可取的”,英国因此拒绝了提议。当战争延伸到1916年夏季时,英国的处境相当危险,索姆河一战尤其使英国元气大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一改初衷,在1916年夏天接受招募华工的提议,到1917年4月底,30万中国劳工已被英国送到法国前线。
——徐国琦《英、法战场上的中国劳工》
材料二 被征往欧洲的华工年龄在20—40岁之间,个个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他们一天工作十小时,一周七天,极少休息,华工的到来至少可以帮助相当数目的英、法青年走上前线,直接参战。从这一角度来看,14万华工就等于14万部队……尽管遭受着平等的待遇,华工们仍然忍辱负重在战斗中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协约国最终取得一战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让西方最终接纳了他们……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以战胜国身份首次亮相国际舞台,提出将列强在华特权物归还原主等正当要求。
——摘编自《简论华工军团对一战的作用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初期英国拒绝招募华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参战的影响。
材料 1870年,在格莱斯顿第一届内阁时期,议会通过了教育大臣福斯特提出的《初等教育条例》。该条例实施之后,在全英各地除了私立学校外,又有了公立学校。两种学校并存为青少年学习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后来英国实行义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880年以后,英国便逐渐地实行了义务教育和免费初等教育。1872年,议会通过了秘密投票法,采取秘密投票制,投票人可以摆脱地主和雇主的威胁而自由地投票了。这条法律实施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举的自由,这也是一大进步。1872年,格莱斯顿内阁设立了内政部,开始干涉地方行政事务。最初该部只是监督地方自治机关的活动,对于地方贵族权力做了初步限制。1894年,自由党内阁实行了区的改革:取消了由地方贵族控制的区评议会。
——摘编自王荣堂《格莱斯顿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格莱斯顿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世纪格莱斯顿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世纪时,由于印度、欧洲、中国对东南亚香料的需求激增,用来购买香料的白银(大多来自日本、秘鲁)增加,东南亚贸易蓬勃发展,贸易纠纷日益增多,商业法应运而生。华商和欧洲贸易商不得不承认,纷争的解决有了更好的办法,判决时愈来愈参考成文法或先前的判例。17世纪中叶,中国、欧洲出现经济大萧条,对东南亚产品的需求暴跌,东南亚的许多王国变得愈来愈乡村化,愈来愈不能包容异族和异族文化。一心想垄断贸易且有枪炮为武器的欧洲贸易商势力变强,迫使愈来愈多剩下的贸易活动由他们的船只执下,在他们筑有防御事的城里进行。为了尽可能压低行政管理成本,他们往往试图根据“当地习俗”来统治,因为他们认为那是最易施行的法律。
——摘编自(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材料呈现了十六、十七世纪东南亚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状况,蕴含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启示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