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 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
B. 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
C. 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D. 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说明
A. 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B. 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 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
明洪武二十四年始设巡抚,初期仅为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来也执掌军事。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可出抚地方、节制三司。这表明巡抚的设置
A.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B. 有利于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
C. 削弱了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明代“内阁在权力地位上有迫使六部就范的天然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内阁现实的宰相角色取代了吏部的宰相梦想”。由此可知明代
A. 内阁已成为法定宰相
B. 吏部隶属于内阁管辖
C. 皇权专制得到了扩张
D. 内阁与吏部争权激烈
谏官是中国古代专门谏净和讽议皇帝言行的官员。唐代的谏官属于门下省,他们随从宰相身旁,称“谏议大夫”“拾遗”“补阀”等。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议机构一谏垣,且谏官不准由宰相荐举任用,谏垣逐渐形成与政府对立之形势。这一变化说明
A. 谏官是对宰相负责的行政官员
B. 谏议机构与政府分权制衡
C. 谏官有利于提高了宰相的权威
D. 宋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B.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D.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