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
B. 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
C. 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
D. 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
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下表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对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 历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占有史料
B. 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时必须像艺术家一样
C. 历史研究和认识应建立在想象和推理上
D. 研究者应在适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评价
因时而变是儒家思想演变的一大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在策问中提出,“今子大夫待诏百有余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将所由异术,所闻殊方与?”
——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力戒“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改空谈为征实……以“经世致用”为目的,以“实事求是”为治学圭臬,注意考镜源流,不拘泥于旧注古训。
——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
(1)针对材料一中汉武帝的策问,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对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采纳这一对策后,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用一个字概括明清之际儒学思潮的特征。有人认为,“针砭时弊”是这一思潮时代精神的表现。黄宗羲的哪些思想主张可以印证这一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图一与图二分别是哪两种交通工具?他们的发明者分别是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被誉为“立足于人间社会,以基本写实的方式来描写家庭生活、婚姻、男女感情,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作品”的是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A. 苏轼
B. 辛弃疾
C. 柳永
D. 关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