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道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亚里士多德则说:“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孔子强调统治者有“德”则四夷宾服
B.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基于个人价值
C. 对道德的不同理解孕育着东西文化的冲突
D. 对道德的不同理解扎根于不同的社会土壤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下列关于康熙帝在位期间的举措说法正确的是
①重建故宫太和殿
②启用施琅收复台湾
③扩建布达拉宫
④御驾亲征平定三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有学者认为“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主要是它既善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能印证此观点的言论是
A. “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B. “示存异方之教。”
C. “突厥世为盗寇,百姓之仇也。”
D. “自古皆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
B. 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
C. 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
D. 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
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下表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对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 历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占有史料
B. 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时必须像艺术家一样
C. 历史研究和认识应建立在想象和推理上
D. 研究者应在适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评价
因时而变是儒家思想演变的一大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在策问中提出,“今子大夫待诏百有余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将所由异术,所闻殊方与?”
——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力戒“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改空谈为征实……以“经世致用”为目的,以“实事求是”为治学圭臬,注意考镜源流,不拘泥于旧注古训。
——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
(1)针对材料一中汉武帝的策问,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对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采纳这一对策后,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用一个字概括明清之际儒学思潮的特征。有人认为,“针砭时弊”是这一思潮时代精神的表现。黄宗羲的哪些思想主张可以印证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