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时期,监察御史陈孜上奏指出:“国家政务我太祖、太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这反映了
A. 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
B. 真正拥有“相职”的是内阁辅臣
C. 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D. 皇权受到阁权与宦权的共同限制
唐代科举考试除考查诗、赋外,最关键的内容为时务策。从《全唐书》中可以发现,时务策多涉及具体而现实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社会、教育等内容,并要求考生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这表明当时
A. 考试的公正性彻底得到保证
B. 全面而务实的人才更符合需求
C. 唐代社会矛盾尖锐问题突出
D. 打破门第世袭扩大了统治基础
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六朝时期同一现象的历史叙述。据此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汉光武帝外祖樊重庄园:“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货至百万,其兴工造作……富拟封君”。 | 《水经注》 |
孙吴的大族:“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新开垦的田),田池布千里”,“商贩千艘,腐谷万庚……梁肉余于犬马,积珍滥于帑藏”。 | 《抱朴子吴失篇》 |
谢灵运会稽“修营别业”,“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 《山居赋》 |
“生民之本,要当稼秸而食,桑麻以衣……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 《颜氏家训治家篇》 |
A. 田庄里主要劳动者是佃户
B. 豪族和世族势力同国家政权抗衡
C. 庄园经营与市场相互隔绝
D. 庄园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 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
B. 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C. 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
D. 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毛衣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沿用历代匠籍制度,凡在籍手工业工匠必须受工役管理机构的支配,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允许亲身服役。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今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后又将班匠银归并田亩或地丁代征,使“手艺贫民受益良多”。但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对手工业产品实行限价收购。
——摘编自白寿葬《中国通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将个体手工业写入《共同纲领》,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个体工业经济向合作社集体制经济转变。若干个体手工业者或生产小组为解决原料、购销产品困难而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此后出现了生产资料部分或全部归集体所有的生产合作社,实行分工合作、按劳分配。“一五”计划中规定:“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逐步地把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1955年底中央制定了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求在两年内完成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6月,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
——摘编自萧国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手工业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手工业政策相比,新中国初期手工业政策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