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
A. 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
B. 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
D. 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1959年2月,中共中央在郑州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要求“公社在统一分配上,承认队与队、社员与社员收入之间的合理差别;在体制上,实行权力下放,三级管理,三级核算,以队为基础。”该要求
A. 有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推进“大跃进”运动
C. 彻底纠正公社体制的弊端
D. 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1958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这一变化
A. 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
B. 适应“大跃进”的需要
C. 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
D. 导致城乡差别缩小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基于
A. 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B. 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
C. 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
D. 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1938年国民政府规定,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和电器工业,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生活日用必需物品,经济部“随时分别种类地域,直接经营之”。这一规定意在
A. 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局面
D. 消除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 400多吨、工人2 100多名。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上述材料表明
A. 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 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
C. 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D. 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