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
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 “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
D. “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某学生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你认为他整理的主题是
A. 政权巩固
B. 曲折探索
C. 改革创新
D. 盛世华章
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对策是
人均产量(1950年) | 中国 | 美国 | 印度 |
钢产量 | 2.37kg | 538.3kg | 4kg |
发电量 | 2.76kwh | 2949kwh | 10.9kwh |
A. 实施一五计划
B. 进行三大改造
C. 开展公社化运动
D. 实行改革开放
“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 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 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 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女孩子不能化妆,不敢穿裙子,更不敢烫发。若要烫发,需要单位开证明,说某某同志是文艺工作者,有烫发之必要。这表明当时( )
A. 受到了苏联生活方式的影响 B. 人们的生活物质非常短缺
C. “左”倾错误困扰了经济建设 D. 人们生活受政治氛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