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又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

——侯若石《机遇还是陷阱》

材料二 

请回答:

(1)怎样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

(2)结合材料二指出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种开放格局与近代有什么相似之处?

(3)近现代中国两次对外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

 

 

(1)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相似之处:先开放东南沿海,继续开放整个沿海地区,然后扩展到内地。 (3)近代的开放是中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侵略下被迫开放的,损害了国家主权;今天的对外开放是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 【解析】 试题第(1)问,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解答本题关键是时间信息:150年前,由此可知识材料一述说的是近代中国国门打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略的影响。第(2)问,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知识点,第一小问回答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第二小问回答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之一:先开放东南沿海,继续开放整个沿海地区,然后扩展到内地。第(3)问,比较近现代两次对外开放的本质区别,近代对外开放是被迫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是主动的,是在主权对等条件下进行贸易往来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曲折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发昌机器厂原是方举赞、孙英德于1866年合伙成立的一个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业锻造作坊,制造资本为200元。1869年已经使用车床,这是它从手工作坊转化为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19世纪70年代后,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但其制造小火轮船的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魏永理《中国近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中国近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发昌机器厂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企业发展的有利社会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1911-191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外部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  明清农村……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政策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农村的新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据下图推断该城市是

A. 广州

B. 厦门

C. 福州

D. 上海

 

查看答案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查看答案

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

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 “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

D. “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