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周礼・地官》记载,“大司徒”和“草人”一类农官研究“土宜之法”,即辨别土壤的不...

《周礼・地官》记载,“大司徒”和“草人”一类农官研究“土宜之法”,即辨别土壤的不同类型及性质,因地制宜确定农作物品种的基础上,指导受田农民“稼穡、树艺”。这一记载说明

A. 农业生产技术普遍提高

B. 发展农业是官吏职责

C. 国家重视生产经验推广

D. 保证了小农经济发展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农官研究“土宜之法”指导受田农民“稼穑、树艺”说明国家重视生产经验推广,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说明农业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农官指导农业生产,而非具体职责,排除。D项,此时小农经济尚未产生,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的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新发展。

材料三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2)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材料四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3)结合材料四以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又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

——侯若石《机遇还是陷阱》

材料二 

请回答:

(1)怎样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

(2)结合材料二指出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种开放格局与近代有什么相似之处?

(3)近现代中国两次对外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

 

 

查看答案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曲折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发昌机器厂原是方举赞、孙英德于1866年合伙成立的一个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业锻造作坊,制造资本为200元。1869年已经使用车床,这是它从手工作坊转化为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19世纪70年代后,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但其制造小火轮船的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魏永理《中国近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中国近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发昌机器厂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企业发展的有利社会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1911-191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外部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  明清农村……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政策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农村的新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据下图推断该城市是

A. 广州

B. 厦门

C. 福州

D. 上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