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 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 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 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祖父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便去世了,由他爷爷一手抚养长大,祖父的爷爷非常重视教育。祖父从五六岁便入私数,到后来去日本留学。严厉的家教、长期的求学,使祖父从小便树立了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远大志向。
留学回国后,学养深厚的祖父担任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那时他的月工責是120块大洋,再往后,他担任北大教投,月工资涨到200块大洋,加上他在別的大学兼课,每月收入至少有250至300块大洋。按说,他的收入已经不低了,但因为他把自己エ资的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建党的事业上,再加上经常慷慨帮助别人,以至于日子常常过得很紧张,后来,为了不让家里断炊,北大校长蔡元培只好嘱咐会计科每月从祖父的エ资中拿出50块大洋,单独交给我的祖母,1927年4月28日,祖父英勇就义,年仅38岁,遠产仅有1块大洋。由于没钱安葬,只好举行公葬也就是向公众募集安葬欹项。
——摘编自李宏塔《祖父李大钊的“遗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李大钊的贡献。
(历史选修3:20世紀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的时代,正是和平主义成为社会思潮并大肆泛滥的时代。严重的恐战情绪与强烈的和平愿望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深深地彩响着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痛苦回忆使英国公众不希望再有战争,因此,面对纳粹徳国的崛起他们不能酝酿出真正备战所必需的心理状态,而是一味地追求和平与安宁.这就是幕尼黑协定的締结不仅没有遭到人们的坚决抵制,反而引起群众欢呼的根本原因.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和平主义的社会典论影响、制约了英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从麦克唐纳、鲍德温到张伯伦历届内阁,都把避免战争、维持和平作为其外交活动的基本准则,并把妥协与和解作为稳定欧洲局势,尤其是解决德国问题的主要手段.所不同的是,张伯伦时代的德国已锋芒毕露,而英国却实力渐衰,这就使他更醉心于通过和平方式调节冲突,不顾一切地要避免战争,乃至不惜放弃某些重要的战略地带和牺牲小国利益,以息事宁人,苟且偷安,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慕尼黑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如此致力于避战求和的动机,显然正是风靡于那个时代的和平主义思潮的产物
——摘编自崔瑞连《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伯伦推行的绥靖政策。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辽圣宗(983-1031在位)时期,太后与圣宗承景宗改革之劳进一步改革。由于战争和人口迁徙,辽境内有大片田地荒荒,严重影响辽的经济发展.统和十三年,辽圣宗“诏诸道置义仓。岁秋,社民随所获,户出仓,社司藩共目”;“年谷不登,发仓以贷”。统和十四年,“以南京道新定税太重,减之”,在局部地区对新税法又进行了调整。统和十五年,下诏“募民耕滦州荒地,免其租税十年”。在延边地区设置屯田成兵,储备谷米均常,对巩因边防,备战备荒,起了重大作用。证圣宗的改革巩国了辽朝的封建统治,发展了社会生产,使得辽朝的发展达到繁盛时期
——摘编自式玉环的《论辽圣宗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辽圣宗经济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圣宗经济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日益繁荣,市民文学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出现了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明清两代,小说取代了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译尽地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平争和军事斗争,展示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虽影响深远,却也有宣扬正统观念和忠义思想的不足之处。施耐庵的《水浒传》着眼于“官通民反”的历史故事,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却也反映出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吴承思在《西游记》中造里敢于反抗、无所畏惧的孙悟空形象,却也大肆宣扬着浓厚的佛法无边和因果轮回的思想。就连堪称中国武使小说鼻祖的《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成书于嘉庆年间),小说虽着力刻画了侠客(展昭、欧阳春等人)和清官(包拯)相辅相成的关系,却也永受着文化专制和商业塌俗倾向的双重负荷。
——摘编自李泉赵世瑜主的《中国通史教程》
结合材料与所学明清时期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望”
材料一:近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人中国,并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1901年梁启超指出:“今目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1903年101个留日的浙江籍学生创办的《淅江潮》开篇即言“今日者民族主义发达之时代也,而中国当其冲,故今日而再不以民族主义提倡于吾国,则吾中国乃真亡矣”孙中山先生也大声疾呼:“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他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振葦发積。九一八事变后,空前的民族危机更加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近代日本的有识之士在目晴了西方的崛起和中华帝国的逐淅袁败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意识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当局利用行政权力建立了国家神道,以天皇崇拜为主体,并为曾为天皇尽力的历代人物设立祭祀的神社,将神社制度纳入国家制度框架内,自上而下强行推广,竭力树立目本人的国家意识,谋求国民的统一及国民与国家的同一性。相对于欧洲的“群众性民族主义”而言,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属于“官方民族主义”一类。其本质特征是“民族与王朝制帝国的刻意融合”,在“官方民族主义”的引导下,近代日本在明治以后走上了一条对外扩张与侵略的道路
——摘自向《日本近代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官方民族主义的特点,并指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