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是
A. 思想上拨乱反正
B. 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 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D.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 推行了公私合营
D. 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A. 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B. 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 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 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这主要是因为
A. 该地区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
B.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
C. 清政府扶植沿海企业
D. 康有为维新派宣传推动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明朝在江南的纺织行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 近代工业诞生了 |
B | 1895年以后的4年中,全国新开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工厂超过之前20年的总数 | 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
C | 张謇的大生企业,将大量收益投入地方教育、自治、慈善及社会公益事业 | 资本家有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
D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集中国家经济力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 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A. A
B. B
C. C
D. D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种形势的根本方法应该为
A. 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C. 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
D. 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