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主席团主席时曾说:“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现在快三十七年了。这中间,中国走的道路很曲折……‘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们冷静地估计了形势,考虑今后的路怎么走。界限的划分是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界限的划分”到邓小平发表上述言论期间
A. 海南设省,并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B. 中共中央做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
C.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 中共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你们上了特区这条船,就不怕船翻了?”1981年第四季度广东、福建走私贩私愈演愈烈以来,改革者开始受到类似“忠告”。一位领导从深圳回来后说:除了五星红旗还在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了。这种声音的出现表明
A. 特区经济活动排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 广东、福建缺乏建立经济特区的优越条件
C. 设立经济特区意味着国家出现分裂的征兆
D. 改革开放初出现围绕特区姓“资”姓“社”问题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 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 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 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题文)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说明当时
A. 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
B. 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上登载“在统治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将近两年以来,共产党的经济成就何在?他们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至少暂时做到了。”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美国敌视中国,此报道无史料价值
B. 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
C. 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