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
A. 因时耕作,集体劳动
B. 分工细致,技术先进
C. 重视农时,精耕细作
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A. 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 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 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 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A. 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 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 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 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对于德国统一,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强调自己主动给德国的北约身份放行,美国总统布什与其国家安全顾问的联合回忆录《重组的世界》中认为是美国的主动倡议迫使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德国的北约身份;德国总理科尔的回忆录《我要的是德国统一》对该问题避而不谈。这反映出
A. 单一视角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B. 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叙述
C. 美苏两国主宰德国统一进程
D. 个人记述缺乏研究价值
1972年,日本外交蓝皮书中提到,“中美两国由一直以来的只有‘对抗’的关系进入到包含‘对话’的共存关系”,同时“国际政治显然由之前美苏两国对抗的时代,向中美苏三国以竞争与共存、对立与对话关系为轴而转的时代移行”。由此可知,在日本看来
A. 中美外交分歧渐趋消除
B. 意识形态不再影响大国关系
C. 日中关系改善势在必行
D. 多极化趋势下保持本国中立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向欧洲国家发出邀请,以共同制订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称,这个计划“不是针对哪个国家,也不是针对哪一派信仰原则,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计划
A. 并非出于对抗苏联的目的
B. 只适合市场经济体制国家
C.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D. 利于资本主义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