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此后西汉形成了据《春秋》经文断狱的风气。《春秋》所体现的“原心(主观动机)定罪”“论心定罪”的原则被视为圣人之道,为断狱的最高准则。这说明
A. 儒家的论述取代了法律条文
B. 儒家思想与法律制度相结合
C. 古代法律制度开始建立起来
D. 心学理论成为司法基本原则
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日益见长。杂家《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主要折射出
A. 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形成
B. 儒家独尊地位萌芽
C. 政治统一趋势日益明显
D. 传统文化体系确立
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A. 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 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C. 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D. 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 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 有较强秩序和责任感
D. 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告平,清廷方开海禁,短暂开放。先后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乾隆年间(1757年),由于一个英国东印度公司商人对中国进行的渗透(“洪任辉事件”),乾隆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三个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广州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表明
A. 明朝以来的海禁政策已经废除
B. 通商口岸带有一定半殖民地色彩
C. 中外民间贸易往来全面放开
D. 它实质上仍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徽商的谦虚
B. 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 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 徽商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