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显示,在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9万人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主要反映了当时教育
A. 已经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 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 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 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姜守明教授认为,“透过复古风格意识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实质上是思想意识领域的一场革命,其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而宗教改革其实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其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致力于复古
B. 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
C.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D.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的局限性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固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A. 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革制度
B. 工业化体系的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C. 思想解放运动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 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20世纪90年代,英国曾实行“青年新政”年龄在18﹣24岁,处于失业状态并申领求职者津贴连续6个月者,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即为期6个月的国家补贴就业或创业;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环卫工作和公益部门工作)中选择一个。这项政策主要针对
A. 经济发展中的虚假繁荣
B. 国家干预的减少
C. “福利国家”制度弊端
D. 信息技术的扩展
苏俄仍要制定基本的经济政策,但制定政策要与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在这种临时政策下,食品生产开始恢复,从而使这个政权获得了巩固共产主义体系所需要的时间。对此种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
B. 在分配领域推行实物配给制
C. 扩大了其国有经济的经营范围
D. 适应了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9世纪上半期,一位英国政论家这样写道:“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这段话主要表明
A. 此时的国际关系格局和谐稳定
B. 通过经济的交流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逐步形成
D. 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