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各级官学普遍衰落,开馆授徒的私学也十分有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士族的各种家学却全面繁盛,由此造成平民家庭出身的人才远远少于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这说明当时
A. 选官标准与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
B. 教育被士族阶层垄断
C. 寒素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被关闭
D. 儒学的发展受到挑战
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在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A. 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B. 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C. 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D. 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 是独立于三省的议政机构
B. 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C. 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大权
D. 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董仲舒曾经提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
A. 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 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 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 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
A. 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 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 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D. 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
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A.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