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社会体制下,士人居于中国四民社会之首。科举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社会体制下,士人居于中国四民社会之首。科举制度停废,意味着其原有流动渠道不再畅通,从而分流到新式政治、经济、军事、教育部门。除进入政府体制内部外,还有相当多数的士人选择创办实业,或者投身新军担任官佐,再或者转向新学领域充当教职、襄办学务。

——摘编自张昭军《科举制度改废与清末十年士人阶层的分流》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士人的分化流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示例:论题1:晚清士人分流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 阐述: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新式学堂学生和留学生学习西方语言、近代科技、军事知识,在外交、国防、洋务企业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甲午战后,张謇等拥有科举功名的士人放弃仕途,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感召下,创办民族工业,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清末新政期间,一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士人加入同盟会和新军.成为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力量。 综上,晚清士人分流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论题2:士人分流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阐述:清末,梁启超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积极宣传民权思想,提出“新民学说”,主张培养具备现代国民意识的新国民,对民众进行了思想启蒙。鲁迅留学日本,注意到中国人的麻木心态对国家产生的消极影响,于是立志救治中国人的灵魂。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创作新文学的第一批白话小说,攻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和中国人的劣根性,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综上,传统士人接受新学知识,首先实现自我启蒙,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其他群体产生引领作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近代化。 论题3:晚清士人分流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 阐述:洋务运动推行过程中,面临技术、人才匮乏的困境,鉴于此,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造就了一批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知识群体。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张謇等人毅然放弃仕途,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转型成为民族资本家。《辛丑条约》签订后,为应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实行“新政”,大力兴办新式学堂,并于1905年废除科举,传统士人失去进身之阶,分流速度大大加快。 综上,晚清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士人分流。 论题4:西方文明影响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士人集团选择的差异性。 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统治集团中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对西方军事技术有直观感受为主的地方实力派发起了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试图引进西方机器工业来实现富国强兵,与此同时,政府内部以倭仁等对西方文明缺乏直观感受的顽固势力则力主用传统的方式维持统治,造成“体用之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20世纪初,在面对清政府是否值得拯救、中国适用哪种政体时,康有为等人认为中国的民众尚未觉醒,不具备直接建立民主共和制的条件,主张在中国用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则认为清政府已彻底腐朽,无法挽救,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君主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因此,近代中国士人群体在面对危机时出现不同反应,与国情的复杂性和西方文明影响的不均衡性息息相关。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士人的分化流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述。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拟定“晚清士人分流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期间新式学堂学生和留学生学习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服务于外交、国防及洋务企业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甲午战后张謇等士人阶层投身近代工业,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清末新政期间,一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士人加入同盟会和新军,成为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力量等方面说明晚清士人分流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还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拟定“士人分流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清末梁启超宣传西方民权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攻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和中国人的劣根性,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等方面说明士人分流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也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拟定“晚清士人分流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的新型知识分子阶层出现、甲午战后张謇等人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成为了民族资本家、清政府实行“新政”,大力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分流速度大大加快等方面说明晚清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士人分流。或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拟定“西方文明影响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士人集团选择的差异性”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试图引进西方机器工业来实现富国强兵、以倭仁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力主用传统的方式维持统治、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君主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等方面说明西方文明影响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士人集团选择的差异性。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  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日)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苏颖《文字与王权——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  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摘编自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材料三  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化。在书面语传播中,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经济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体才拥有“门票”。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都表明传播权利进行了重新分配。民间话语成为整个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汝东《未来传媒发展趋势:一种媒介史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及其推动因素。

 

 

查看答案

由于旧金山承揽了海湾大桥和金门大桥两大工程以提振就业,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和大萧条期间,当地银行无一倒闭,而且数座跨海桥梁竣工后,旧金山湾区各区域开始紧密联系起来,孕育了战后高科技产业区——硅谷。这主要说明旧金山湾区经济

A. 在危机中整合发展优势

B. 得益于新政的工程规划

C. 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前提

D. 运用了凯恩斯主义理论

 

查看答案

法国大革命期间,被认为是“法兰西民族的化身”的国民议会既有权制定国家法律,也有权制定政府法规。国王手下的大臣必须对议会负责,国王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司法机构不能对议会的立法提出异议。这表明当时法国

A. 建立起民主共和体制

B. 践行孟德斯鸠主张

C. 出现议会专制的倾向

D. 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查看答案

1545年12月,基督教第19届公会在德意志特伦特召开。与会者首先肯定了《圣经》的信仰权威作用,但同时也将基督教的传统置于与《圣经》同样的地位,“口传圣经”与文本《圣经》同为信仰的源泉。基督教公会这一做法旨在

A. 维护“口传圣经”的地位

B. 规范基督教的教义

C. 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D. 应对宗教改革冲击

 

查看答案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音乐教学由以往的“训练人的心灵”转向追求演奏音响的华丽,音乐中的诗词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雅典音乐教育的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民众艺术品味提升

B. 人文精神影响式微

C. 文化水平快速提高

D. 智者教育理念普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