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但无论是它的兴起或是影响都看到政治的影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展开有多种原因,其中,封建制度的结束就是一个明显的工业革命导火线。随着封建制度于18世纪初在西方消失,贵族及大地主所享有的各种特权(例如贸易的专利)也随之消失。这些改变推动了自由贸易,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市场,使工商业的发展更为蓬勃。在这种改变下,旧有的家庭式工业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要,所以人们便致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以增加产量,因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材料二  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下,英国再次掀起改革运动高潮。资产阶级和工人都发动起来,改革的呼声响彻全国。集会、游行此起彼伏,有些地方甚至发生暴动。

材料三: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2)材料二中英国改革运动的高潮指的是什么事件?结果怎样?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工业革命和政治的关系。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自由贸易;市场的扩大;改进生产技术;生产模式。 (2)事件:1832年议会改革。 结果: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 (3)关系: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兴起的前提;工业革命推进了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4)英国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建立广阔海外殖民地。影响:维护英国经济中心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封建制度的结束就是一个明显的工业革命导火线”“这些改变推动了自由贸易,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市场,使工商业的发展更为蓬勃”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从材料中的“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下,英国再次掀起改革运动高潮”可以看出,英国改革运动的高潮指的是1832年议会改革。联系所学可知,通过改革,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 (3)工业革命和政治的关系,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兴起的前提、而工业革命又推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来回答。 (4)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下半叶”可以看出,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的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维护英国经济中心地位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部分民族工业简表

 

时间

地点

创办者

企业名称

1866年

方举赞、孙英德

发昌机器厂

1872年

广东南海

陈启源(沅)

1899年

江苏南通

大生纱厂

 

 

(1)将材料一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材料二  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的表现。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力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宗敬看准了面粉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无锡茂新系统发展为4个厂,上海福新系统发展为8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己稳操“面粉大王”的桂冠。荣宗敬并不满足于“面粉大王”的称号,他又集中全力向纱布行业挺进了。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个。但20年代后荣氏企业进入艰难守业的困境,申新纺织系统的一到四厂棉纱产量下降,出现亏损,面粉厂产量也急剧下降。

——杨旭《荣氏兄弟》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和主要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材料四  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材料四中的F2可能是哪些因素?

(5)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的“本”与“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的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思想?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松江旧无署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

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2)据材料二,指出“暑袜店”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材料三  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当时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材料四“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政策?哪场战争验证了“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查看答案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势。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对当时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并列举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

材料二  《夏日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材料二反映了特点?

材料三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

材料四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年4月

(4)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四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

 

 

查看答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 (  )。

①我国产品、产业的升级换代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③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④建立完善的世界贸易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大力引进外资之外,我国政府还可以向下列哪一机构或组织贷款

A. 联合国

B. 世界银行

C. 世贸组织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