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6年3月,以美、苏为首的盟国...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6年3月,以美、苏为首的盟国管制委员会制定了“限定工业计划”以削弱德国工业规模。根据计划要求,德国钢的生产能力被限制为1938年的四分之一,化学制品和重型机器制造为三分之一,水泥工业为一半,车床生产仅为十分之一。消费品方面,以1938年为参照,允许德国利用近一半的纺织和制鞋工业生产能力,五分之一的汽车生产能力。军备生产也被禁止。被禁止生产的还包括远洋船舶、飞机、合成汽油、橡胶、铝和其他轻金属。德国必须交出一切远洋船舶,只能拥有近海船。德国拥有飞机,包括滑翔机和气球都是违法的。一切自然科学和工业研究机构必须关闭。德国必须以低于世界市场的价格向战胜国输出硬煤。

——摘自(德)卡尔·哈达赫著《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

材料二  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等国逐渐放宽了对德国工业的限制,从削弱德国转为扶植德国,并按照自己复兴德国的计划,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其目标逐渐转变为建立一个议会制的、经济自给自足的德国,并在政治上与西方保持一致。1949年5月至10月,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随着美国政策的转变,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开始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机制,在马歇尔计划高达16亿美元援助的支持下,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在1952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篇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美、苏为首的盟国管制委员会制定“限定工业计划”的动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及影响

 

 

(1)动机:①削弱德国军力,防止其再次威胁世界安全;②获取德国的资源作为战争赔偿;③使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缓冲地带;④彻底清除德国的法西斯势力;⑤削弱德国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⑥削弱德国有利于苏联的国家安全。 (2)原因:①马歇尔计划的实施;②冷战爆发,美国把联邦德国作为遏制苏联的桥头堡;③战后德国的经济调整与政治改革;④联邦德国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技术、人才);⑤联邦德国被限制发展军备,可以集中资金用于发展经济。 影响:①增强了联邦德国在欧洲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②使联邦德国致力于推进欧洲一体化;③其发展道路可以被各国借鉴;④增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⑤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抗。 【解析】 (1)动机:根据材料“德国钢的生产能力被限制为1938年的四分之一”、“军备生产也被禁止”、“德国必须交出一切远洋船舶,只能拥有近海船”、“德国必须以低于世界市场的价格向战胜国输出硬煤”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出以美、苏为首的盟国管制委员会制定“限定工业计划”的动机是削弱德国军力,防止其再次威胁世界安全;获取德国的资源作为战争赔偿;使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缓冲地带;彻底清除德国的法西斯势力;削弱德国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削弱德国有利于苏联的国家安全。 (2)原因:根据材料“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等国逐渐放宽了对德国工业的限制”、“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开始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德国经济恢复的原因需要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冷战爆发,美国把联邦德国作为遏制苏联的桥头堡、战后德国的经济调整与政治改革、联邦德国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技术、人才)、联邦德国被限制发展军备,可以集中资金用于发展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影响:根据材料“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在1952年恢复到战前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德国经济恢复的影响需要从增强了联邦德国在欧洲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使联邦德国致力于推进欧洲一体化、其发展道路可以被各国借鉴、增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抗等方面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辽圣宗(983—1031年在位)幼年即位,和母亲承天太后共同执掌朝政40年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与强邻北宋签定了“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有才能的契丹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汉将,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圣宗与太后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使朝野风气较为清正。圣宗时又多次更定法令,规定奴婢犯罪由官府治罪,主人不得擅杀。同时,辽圣宗还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自阿保机(872—926年)以孔子学说为治国的主导思想以来,儒家思想在辽朝统治集团中的影响逐渐加深。辽圣宗称唐太宗、后唐明宗和宋太祖、太宗为“五百年来中国之英主”,积极学习中原的统治方式和思想文化。圣宗多次下诏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

随着各种制度和机构的健全、完善,辽朝的文治渐兴,史学也有所发展,修史制度也渐趋完备。契丹与辽朝的历史从口耳相传进入了使用本身的文字记录阶段,为研究契丹民族和辽朝的历史保留了大量珍贵资料。

——摘自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圣宗和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辽圣宗和承天太后改革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

(注:“蒙自”属云南省)

——资料来源: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

请从以上材料中提取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信息,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拟定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文献《尚书·禹贡》记载舜、禹之时中国人的“天下”大致范围是“东渐于海,西披于流沙”。《穆天子传》记载西周时期周穆王西游的最远之地是昆仑山以西的“西王母之邦”。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人的视野不仅扩大到了中亚、西亚和印度,甚至远达东地中海。东汉以后与南亚、中亚、日本的宗教、文化等民间交流也日渐频繁。唐宋海上陶瓷之路兴盛,与东南亚的联系紧密。元代蒙古帝国曾远征至中欧,并与罗马教廷建立过联系。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曾抵达东非,但中国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逐渐被“世界”观念所取代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

材料二  希腊人自古以来一直以爱琴海作为其繁衍生息的中心,到古风时代末,希腊人的殖民地已经星星点点遍及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沿岸。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使希腊人第一次和西亚的波斯及其属国有了直接的接触。这个希腊人的“世界”最东面包括印度,西面则到了直布罗陀海峡,北面远达极北地区,南至非州南端。16世纪之前除了马可·波罗带回去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之外,西方人对东方的中国几乎一无所知。16世纪之后欧洲人的视野才扩大到了全世界。

——以上材料根据杨巨平《全球史概念的历史演进》编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探索有何特点,说明“天下”观被“世界”观念所取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探索世界的历程及其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在探索方向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中西长期隔绝的历史原因

 

 

查看答案

1960年苏联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中经互会占了74%,到1963年这一比值猛增到84%。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 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封锁政策

B. 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巩固壮大

C. 中国与苏联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D. 经互会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英国诗人雪莱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下图内容节选自雪莱1819年创作的《致英格兰人的歌》。上述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封建领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B. 君主立宪制度并不完善

C.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D. 生产关系变革引发新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