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 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为“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徽商的谦虚
B. 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的道路
C. 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D. 徽商的虚伪
城市内手工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 汉代长安
B. 唐代洛阳
C. 北宋东京
D. 元朝大都
《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哪一特点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自给自足
D. 土地私有
《礼记》有“天下为籍千亩”“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 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 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 统治者“以民为本”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