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近代化突围是一个走出文化困境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向西方进行文化选择以及实现传统...

中国近代化突围是一个走出文化困境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向西方进行文化选择以及实现传统文化近现代转型的过程。“千年湘学史,近代最辉煌”,近代湘学的发展是对湘学传统的传承和中国近代时局变化的回应。一大批湘学人物艰难求索,以寻求中国近代化突围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经世致用是湘学的精神特质之一,作为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学反对空谈道德心性,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实事实功之学。近代湘学的辉煌是以魏源作为开端的。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人。作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坚力量,鸦片战争之后,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魏源在相关论述中增加了有关夷情夷事的内容,经世致用思想由封闭走向开放,开始挑战华夷观念。另一方面,魏源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当外国商品挟着坚船利炮之威涌人中国、大量白银流走之时,魏源的经济思想由战前“重本抑末”观念发展为“本末并重”“缓本急标”观念。从魏源开始,一大批湘学人物进行创新与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开启与突国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二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也是湘学精神的精髓.湘学自孕育开始,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就已经产生,“忠君”是一直贯穿在传统湘学发展过程中的红线。湘学发展到“千年之奇变”的近代,作为湘学核心价值取向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内涵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从传统湘学的“忠君爱国”观念转向近代湘学的“爱国图强”精神。魏源提出“师夷制夷”以图“富国强兵”之后,曾国藩、谭嗣同、黄兴、匡互生……一次又一次掀起近代湘学史上爱国图强运动的浪潮,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近代湘学的辉煌。时至今日,湘学精神早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成为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在“中国梦”民族复兴道路上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力量之源。

——以上材料选自《魏源与湘学演进:中国近代化的开启与突围》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湘学精神的内涵。

(2)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湘学人物如何践行湘学精神的?

(3)你从湘学人物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认识?

 

 

(1)湘学精神的内涵: ①既继承文化传统,又顺应时局变化开拓创新; ②经世致用,提倡实事实功之学; ③救国救民、敢于为国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背景及如何践行湘学精神的: ①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但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看不到封建统治危机,排斥外来文化。魏源著《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各国情况,提出师夷制夷观点。 ②19世纪中期,清政府在农民起义和列强入侵的双重打击下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曾国藩等一大批湖湘子弟学习西方技术,兴办洋务,发展中国近代工业。 ③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败,中华民族危机深重。谭嗣同力倡维新,认为只有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才能实现中国强盛,提出废科举、办学校、改革官制等主张。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本质暴露无遗,“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⑤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期间,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匡互生“火烧赵家楼”的一把火点燃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情,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3)认识: ①中国近代化是一代又一代像湘学人物一样的中国人不懈奋斗的结果。 ②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③中国近代化也是一个推陈出新、不断深入的过程。 【解析】 (1)内涵,根据材料一“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实事实功之学”、材料二“从传统湘学的‘忠君爱国’观念转向近代湘学的‘爱国图强”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继承与创新、经世致用、爱国主义等方面概括指出湘学精神的内涵。 (2)背景及践行,据材料二“魏源提出‘师夷制夷’以图‘富国强兵’之后,曾国藩、谭嗣同、黄兴、匡互生……一次又一次掀起近代湘学史上爱国图强运动的浪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源著《海国图志》、曾国藩兴办洋务运动、谭嗣力倡维新变法、黄兴推动辛亥革命、匡互生“火烧赵家楼”等方面说明时代背景与湘学人物如何践行湘学精神。 (3)认识,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与国人奋斗、推陈出新与不断深入等方面回答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于淮海战役的报道,国民党《中央日报》侧重于报道战况、国际支援及领导官兵对官兵的嘉慰;而《人民日报》除战况外,对经济生产、城市建设等也予以报道,并加大报道对战俘的有利政策。该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A. 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 解放区前途的优势地位

C. 国民党主力被消灭

D. 国民党获得了国际认可

 

查看答案

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揭露日军暴行。抗战期间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了十二个办事处,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外文刊物290多期。这主要说明了

A. 国民政府注重推动近代报业的发展

B.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国民党政府注重舆论宣传以争取国际支持

D. 抗战期间中外交往进一步加强

 

查看答案

胡适在晚年口述自传时说:“从我们所说的‘中国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的观点看,那项由北京学生所发动而为全国人民一致支持的,在1919年所发生的‘五四运动’,实是这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作者认为五四运动

A. 背离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B. 是青年学生无视法律非理性行为

C. 是纯粹的文化改良运动

D. 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

 

查看答案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其中对“精神上的强击”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 大大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C. 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扩张野心

D. 推动中国救亡图存运动

 

查看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鸦片战争是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是因鸦片争端而引起的远征。下列关于“远征”的目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鸦片贸易合法化

B. 消弭中国人民的抗争

C. 打开中国市场,商品输出

D. 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