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沦落,民国初期政府面临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沦落,民国初期政府面临同样的外交困境,一系列屈辱的“民四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外交滑至谷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外交的缓慢崛起提供了契机。在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开始系统地提出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此后发起的修订不平等条约运动和南方政府所展开的反帝外交标志着中国外交逐渐摆脱旧格局,进入新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把修订不平等条约作为其“革命外交”的中心内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外交转而以应付由日本造成的民族危机为中心任务,努力与欧美列强调整关系。抗战爆发后,中国积极争取,在一定时期内争取了德国的中立,获得了苏联大规模援助,并促成英美政策由中立向援华制日方向发展。抗战后期,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不平等条约终告废除,中国名列“四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中国仍未能真正与其他强国平起平坐,雅尔塔协定的出台与中苏条约的交涉便说明了这。

——摘编自王建朗、荣维木主编《中华民国史·第四册——志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提炼一个观点,自拟题目,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示例一: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公义) 外交归根结底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大国博弈往往牺牲弱国利益,弱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往往会被大国当做交易的筹码,难以自主。近代清朝与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但山东的权益被列强出卖给了日本,外交无疑是失败的。国民政府期间,二战临近结束,美苏英雅尔塔协定,在中国政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美国把中国外蒙等权益当成筹码出卖给了苏联,赢弱的中国不得不事实上接受。 总之,外交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实力较弱的国家外交往往受制于人想在外交上有所建树,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才是根本。 示例二:弱国也可以有外交,弱国更需要外交外交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但是弱国外交措施运用得当,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近代沙俄抢占中国新疆伊犁等地区,外交官曾纪泽成功的运用外交与俄国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了大部分权益。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让列强真正看清了中国态度,在随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利用列强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成功收回山东权益。二战时期,中国努力调整与列强关系,尽可能多的获得了国际援助、废除了治外法权等不平等条约。中国以一弱国位列四强,在战后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无疑是外交策略的巨大成功。新中国1971年成功突破美国的阻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是很好的例证。 总之,弱国如能灵活运用各种有利条件,弱国外交也是可以有所建树的,外交对弱国而言至关重要。 其他观点:中国外交逐步迈向近代化;外交需要实力,更需要智慧;等等。 注:上述示例不当作参考答案,评分时请依据下列标准: 【评分标准】 一等紧扣题目要求,论题和观点明确;合理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能够结合题目要求,论题和观点较明确;提取材料信息和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偏离题目要求,论题和观点不明确;未提取材料信息;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 根据材料“近代以采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沦落,民国初期政府面临同样的外交困境,一系列屈辱的“民四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外交滑至谷底”可提炼出论点是弱国无外交,可结合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雅尔塔会议的秘密协定等方面进行论述。 根据材料“抗战爆发后,中国积极争取,在一定时期内争取了德国的中立,获得了苏联大规模援助,并促成英美政策由中立向援华制日方向发展”可提炼出论点是弱国外交措施运用得当,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可结合曾纪泽利用外交收回俄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收回山东权益、二战期间尽可能多的获得了国际援助、废除了治外法权等不平等条约和战后中国获得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地位等方面进行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市镇起源于宋,发达于明清,但直到1909年还并非正式的行政建置。镇是乡村市场的最高一层,市镇通常有米店、布店、百货店、竹木店、面食点心店、酒酱店、水果茶叶店、烟纸杂货店、豆腐店、水鲜行、肉铺、药店、茶馆以及各类摊贩,还有榨油坊、铁匠铺和浴堂、成衣铺等。明中叶起,丝、棉市场大开,收益较粮食生产更高,于是家家栽桑养蚕缫丝,户户植棉纺纱织布,机杼声日夜响彻乡间,甚至镇上、县城里的居民家庭也参与进来。一般市镇的寿命都很长,少数大镇如盛泽、乌镇依赖丝、棉等跨地区贸易而发达。政府的军事派出所、税务分所也设置于镇,大的繁荣市镇甚至派出通判、县丞坐镇。

——摘编自黄晓峰《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材料二  15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80%的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

——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16、17世纪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二战后,“人”在美国某一流派作品中,就不再是真实生活的主体,他也不是话语的主体,人物仅仅成为“角色”(而不是主角),他随时处于生活破碎的边缘。该流派作品的特点是

A. 再现社会风貌

B. 强调表现理性

C. 集中表现自我

D. 挖掘人类情感

 

查看答案

1921年,苏俄谷物播种面积为7980万俄亩,粮食征收了23300万普特;1922年,谷物播种面积为6620万俄亩,粮食征收了36100万普特。这一变化

A. 抑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见证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 推动了工农联盟政权巩固

D. 扩大了粮食税的征收范围

 

查看答案

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傣后,就自动失去了议员资格。这一规定

A. 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基本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C. 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 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原则

 

查看答案

关于“对人私犯”的制裁,《十二表法》规定严重伤害保留同态复仇,较轻伤害支付固定罚金。但到查士丁尼时期,取消了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 法律体系的形成

B. 社会文明的进步

C. 人文主义的传播

D. 阶级矛盾的缓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