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自海边的渔民、乡民,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摆卖鱼虾、桨橹等商品的圩市,房屋店铺逐渐成行成市,称为“移民市”。后来清廷为安抚民心,改“移”为“宜”,并刻“宜民市”石匾(如下图)宜民市的设置源于
A. 南方工商业市镇全面繁荣
B. 康熙帝重视缓和满汉矛盾
C. “海禁”政策使大量渔民内迁
D. 广州的经济地位逐步提高
郑板桥(1693~1765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他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 封建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 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
C. 科举制度已经走向没落
D. 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25个,米粮专业市镇13个,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52个。此外,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材料表明,明清江南地区
A. 以市镇贸易为主
B. 市场专业化趋向出现
C. 农商合作程度高
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
A. 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
B. 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 古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
D. 统治者限制商业发展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 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B. 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C. 政府注重民生,关注市民健康
D. 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A. 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 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C. 地方自治的市镇
D. 沿街开铺的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