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如汉初黄老自学并非先秦道家的简单翻版一样,汉武帝“独尊”的儒术,也在一些方面与先秦儒家不尽相同。董仲舒发挥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将其概括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特别阐发了《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学说当中的神秘主义倾向十分浓重,大量借用了阴阳家的思想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天人感应”理论上。他将天塑造为一个具有人格神秘色彩的宇宙最高主宰,主张天人合一,天的喜怒哀乐会通过人世间很多自然现象体现出来。君主受命于天,统治百姓,百姓如违抗君主,即是违逆天意。同时君主也要小心谨慎,顺天之命(亦即儒家的基本伦理、政治原则)而行事,如无道妄为,天就会降灾异以警示,终致大乱。这样他既以天保护皇权,又用天约束皇权,“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提炼出作者的一项认识并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情况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唐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到了宋代,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相对于我国古代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言,海外贸易的发展是十分有限和迟缓,经济文化总体发展水平与海外贸易发展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海外贸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中的历史现象的原因。
下图是中国某传统戏曲中的脸谱,它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造型艺术,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该戏曲脸谱艺术
A. 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
B. 标志着戏曲艺术成熟
C. 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
A. 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
B. 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C. 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
D. 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下表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情况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A. 权力稳固
B. 精干高效
C. 机构健全
D. 保密性强
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了大众的消费需求。据此可知
A. 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依赖于印刷术
B. 传统经典文化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
C.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