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较快的发展期。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
A. 全面抗战的需要
B. 国民政府推出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C. 国共合作的推动
D. 西方列强完全放弃对华的经济侵略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万至60万,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则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激增,不难直接看出
A. 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的效果
B. 近代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
C. 民国初年振兴实业取得实效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所发展
据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资本是6200多万元,1920年增长为15500多万元,增加150%;同时,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的4%,1920年增为14%。这一时期
A. 政府开始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纺织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
C. 列强加大了对中国资本输出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得以开展
1905年由美国华工续约问题而引发的波及全国、轰动中外的“抵制美货”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产的“国货”与美国产的“美货”开始成为两个相对的政治符号,用“国货”还是用“美货”,也成为“爱国”与“不爱国”的标志。此后,在民国时期,“抵制外货”与“提倡国货”运动也屡次上演。对这些运动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对民族工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 民众生活与民族利益相互影响
C. 客观上促进近代国民意识觉醒
D. 可以作为爱国与否的评判标准
观察下列图表,1895-1913年我国出现这种经济状况的历史背景主要是
A.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经济侵略的放松
C. 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空前提高
D. 民众自发的抵制日货运动
1873年侨商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 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B. 得益于清政府放宽对设厂限制
C. 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D. 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