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了“一带一路”国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材料三  有人描述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时写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印度替我们种植棉花……俄罗斯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他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新航路开辟使西欧“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在中国宋朝没有出现同样作用的根本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世界市场的基本状况。结合材料中的史实说明英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

 

 

(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政策开放。 (2)西欧: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直接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和商业经营方式转变;使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封建制度迅速衰落。 宋朝:自然经济居统治地位。 (3)状况:多数地区建立经济联系;出现国际分工(其他国家提供原料,英国制造机器、制造工业品、垄断商品和原料运输)。 地位:英国处于主导地位。 (4)有利因素:历史因素:古代丝绸之路奠定基础;国内: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增强;国际:英美等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成为强国的经验。 【解析】 (1)依据材料中“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可得出特点:交通发达;依据材料中“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可得出特点:范围广泛;依据材料中“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可得出特点:政策开放;依据材料中“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可得出:政府设机构管理。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结合材料中“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得出:世界市场扩大、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和商业经营方式转变;根据材料中“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得出:使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封建制度迅速衰落。第二小问“根本因素”,紧扣设问中“中国宋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本因素是中国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3)第一小问“状况”,根据材料中“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得出:多数地区建立经济联系;根据材料中“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得出:出现国际分工。第二小问“地位”,根据材料中“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得出:英国的地位是处于主导地位。 (4)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历史原因、现实原因(主要考虑国内和国际因素)等方面思考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禁海南北物资交流主要依赖京杭大运河;清代随着海禁开放和长江中上游诸省的经济发展沿海、长江航运逐渐取代运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流通干线沿海、沿江一批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迅遮崛起。在广大农村一个具有相当密度的集市网已形成这一集市网与流通干线上的商业城镇相联系使商品流通几乎可覆盖每一州县、村落将各经济区域联结成一个整体。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仍保持着内在的动力与活力主要就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

材料二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扩张城市资本向农村的渗透农村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方式迈进以及乡村工业的商业化和交通运输的改善16—18世纪英国国内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大宗商品在国内市场上大规模地跨区城流动统一的国内市场最终形成。

对外贸易领域空前广阔主要贸易区由最初的欧洲拓展到东印度和美洲。交易模式由主要向欧洲市场出口呢绒进口奢侈品转为由东印度大量进口生丝、香料、棉织品等贵重物品和由美洲殖民地进口烟草蔗糖等当地产品然后再输出或加工再输出至欧洲或亚洲。到18世纪英国对外贸易已遍布全球各地。

——摘编自王瑞红《转型期英国商业发展及对商人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流通发展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相对于中国商业发展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查看答案

1983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以税代利”政策:大中型企业要求将其55%的利润交作税收,小企业则按照分成八个等级的税则表纳税,这样就切断了国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样做有利于

A.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C.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B.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C. 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 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查看答案

为了更全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状况,某学者根据1981—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的数据绘制成下图。能正确反映下图信息的一项是

中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变化

 

 

A. 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B. 需求增加对住房消费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达到

D. 改革开放后住房商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