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民国八义高以下三则材料都记述了民国八年发生的事件。 材料一 此次北京之事,绝非发...

民国八义高以下三则材料都记述了民国八年发生的事件。

材料一  此次北京之事,绝非发始者之本意。政府中人,苟能平心静气以处置之,断不致因一时之激动,而有解散大学以军法处置学生之说。何则事有轻重,法有界限,不能径情而直行也。苟其不然,后祸尚有穷期哉?政府其深思之。

——《申报》时评

材料二  《大阪朝日新闻》报道:

5月6日;“学生团体的成员来到最繁华的街上,强迫商店关门。”

5月7日:用大号字体突出标题“学生义和团”。

5月7日:“特别是像美国人参与经营的中美通讯社发表了国民自决会等排日运动机构的电报和宣言书,借此机会将上海发起的排日运动推广到南方各地。”

材料三  我发现我上次把这里学生们的第七次示威活动比作大学生们的起哄闹事,这是有欠公允的;整个事情看来是计划得很周密的,并且比预计的还要提早结束,…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美国学者杜威写给女儿的信(6月20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民国八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指出判断的依据

(2)概括国内外各方对此事件的不同看法。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各方对此事件的看法?

 

 

(1)五四运动;依据:“民国八年”是1919年;事件发生在北京,后扩散到上海等地;是以学生参与为主的反日运动。 (2)材料一:国内舆论或《申报》同情此事(学生),要政府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材料二:日本舆论认为这是排日行为,是义和团式的破坏,背后有美国的支持。材料三:美国学者(或杜威)赞赏此事,认为可以推动政治改革,应向中国学习。 (3)层次一:能结合史料与时代背景,从各方立场(或利益诉求)辩证地展开评价 五四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受西学东渐和复杂国际关系与国内形势影响,被当事各方所关注,并形成多种社会力量的博弈。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中国舆论站在爱国立场,谋求真正的民主政治;日本则关注维护一战后在华获得的侵略权益,敏感中国的爱国事件和西方的反应;美国学者赞扬中国的发展进步,反思战后美国(或西方)社会的弊病。 层次二:能结合史料与时代背景,辩证地看待对各方的观点,但未能结合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如能指出各方都看出五四运动爱国意义与影响。其中,中国舆论和美国学者杜威对五四运动的同情与认同,具有进步意义,但仍对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寄予期望。日本舆论将五四运动归于排日运动,斥之为学生义和团,认为有美国在背后支持,是一战后美日在亚太争夺中国利益的反映。 层次三:就事论事,能对各方看法作出简单评价,运用材料不充分。 层次四:只罗列事实或回答五四运动意义,史论间缺乏联系。 层次五:论述内容与主题无关。 【解析】 (1)民国八年是1919年,根据“有解散大学以军法处置学生之说”可知是五四运动;依据:“民国八年”是1919年;根据“此次北京之事”可知,事件发生在北京,根据“借此机会将上海发起的排日运动推广到南方各地”得出后扩散到上海等地;根据“有解散大学以军法处置学生之说”“排日运动”,可知是以学生参与为主的反日运动。 (2)材料一:根据“政府中人,苟能平心静气以处置之,断不致因一时之激动,而有解散大学以军法处置学生之说”概括得出国内舆论或《申报》同情此事(学生),要政府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材料二:根据“学生义和团”“特别是像美国人参与经营的中美通讯社发表了国民自决会等排日运动机构的电报和宣言书”概括得出日本舆论认为这是排日行为,是义和团式的破坏,背后有美国的支持。材料三:根据“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概括得出美国学者(或杜威)赞赏此事,认为可以推动政治改革,应向中国学习。 (3)层次一:能结合史料与时代背景,从各方立场(或利益诉求)辩证地展开评价 五四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受西学东渐和复杂国际关系与国内形势影响,被当事各方所关注,并形成多种社会力量的博弈。材料一是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中国舆论站在爱国立场,谋求真正的民主政治;材料二是日本维护一战后在华获得的侵略权益,敏感中国的爱国事件和西方的反应;材料三是美国学者赞扬中国的发展进步,反思战后美国社会的弊病的反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马铃薯与世界历史美国环境史学家麦克尼尔说:“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

材料一: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南美洲。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1770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撰写了一篇有关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论文,受到法王路易十六的关注,在宫廷宴中烹调了二十多道以马铃薯为原料的佳肴,并致力于马铃薯的食用推广。

——摘自《土豆的悲喜剧》

材料二:据三峡地区地方志记载“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作物,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奉节县志》)。“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宜都县志》)。

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Herman Lay)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薯片的同义词。从19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摘自《丝路小史》

问题:

(1)依据材料,指出三峡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3)结合材料,你如何看待麦克尼尔“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观点?

 

 

查看答案

遗存与历史记忆遗存是对往事的记忆与见证,是珍贵的历史资源。

(1)请将下列“历史遗存”与“历史时期”相对应(填写字母)。

 

(2)上海历史遗存尤为丰富,有史前文化遗存、革命活动遗存、工业建设遗存、殖民扩张遗存等。请依据分类,将下列遗存填入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崧泽文化(A)工部局大楼遗址(B)中共“二大”会址(C)外滩万国建筑群(D)轮船招商局老码头(E)《新青年》编辑部旧址(F)上海解放纪念碑(G)

类型

遗存

①史前文化遗存

 

②革命活动遗存

 

③工业建设遗存

 

④殖民扩张遗存

 

 

 

 

查看答案

下列口号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是

A.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查看答案

“4月24号星期天一早,共产党的先头部队进入城里。共产党极有渡江效率和静悄悄地夺取了首都。”文中的“首都”是指

A. 北平

B. 南京

C. 重庆

D. 武汉

 

查看答案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歌词中的“八省”主要位于中国

A. 南方地区

B. 西北地区

C. 西南地区

D. 中原地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