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 事件 |
1947年 |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播,提出“杜鲁门主义” |
1951年 |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署煤钢联营协定 |
1960年 | 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法,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主张 |
1962年 |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以苏联让步作为收场 |
1964年 | 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
1965年 | 日本对美国贸易从入超转为出超 |
1971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980年 | 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最终这届奥运会的参加国只有80个 |
1991年 | 苏联解体 |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等
以上表格中的历史事件体现出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变化的诸多趋势,请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趋势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
——《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
材料二 亨利八世从1519年起,连续八次、历时七年,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直接推动了国家机构改革。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都铎君主审时度势,提高议会地位;改组政府机构;分立法庭专司审判,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
——《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的变革》
材料三 1906年6月,编制馆在载泽的主持下拟定改革方案:“一、宜仿责任内阁之制,以求中央行政之统一。二、宜定中央与地方之权限,使一国机关运动灵通。三、内外各主要衙门,皆宜设辅佐官,而中央各部主任官之事权尤当统一。四、中央各官宜酌量增置、裁撤、归并。”其中,归并工商二部为工商部;更户部为度支部,刑部为法部;分兵部为陆军、海军二部。
——《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英机构改革的差异,并说明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的原因。
197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显著下降、通货膨胀加剧等长期并存的局面。美国经济“滞胀”持续时间长达10年,供给学派应运而生,并盛行于80年代,它强调
A. 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过多干预经济
B. 扩大政府开支,增加政府预算赤字
C. 供给应适应需求,重点是扩大需求
D. 减少税收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
“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 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
B. 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
C. 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D. 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近现代很多学者认为“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人道本于人心,而人心始于人情,自然可言五伦皆本于情。五伦如此,五常之德亦如此”。这说明孔子创立的儒学
A. 旨在探究人之性情
B. 蕴含着一定的人文精神
C. 具有浓厚的思辨性
D. 注重讲求人的政治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