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A. 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 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C. 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D.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此举表明中央力图
A. 调整国民经济
B. 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 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
D. 深化经济改革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C.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A. 举借大量外债
B. 贪污腐化成风
C. 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D. 军费开支巨大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 )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 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 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 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B.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 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D.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