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会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共领导建立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权。1927年中共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这是对传统乡村社会政治关系的有力冲击。它推翻了地主阶级政府,成为新的政权形式。这说明当时
A. 国内形势变化导致革命性质变化
B. 土地革命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 乡村民众政治追求高于经济诉求
D. 中共注重政权建构动员农民革命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遣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 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 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历史的词汇,名目繁多,如孙中山的“一次革命”“武昌之役”等。1930年7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据此可知,“辛亥革命”为“人所共知”的原因是
A. 孙中山的大力提倡
B. 纪念宣传的制度化
C. 社会习俗的规范化
D. 国民大革命的推动
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大量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还派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这是西方国际法学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国际法》的编译
A. 推动了晚清政治体制变革
B. 开启了西方法制中国化的历程
C. 适应了与列强斗争的需要
D. 奠定了政治近代化的理论基础
鸦片战争前后,在广东任职的林则徐积极关注西洋动向,提倡“师夷长技”,获得了后人“开眼看世界”的赞誉。回到福州后,他领导当地士绅激烈反对外国传教士入居神光寺行医。这最能体现
A. 林则徐具备较强的国家主权意识
B.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冲击儒学地位
C. 列强入侵激化了沿海地区的矛盾
D. 开明士大夫仍受华夷之别的影响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A. 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 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 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