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选官制是中国文官制的基石。因为它的考试内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选官制是中国文官制的基石。因为它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正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从隋唐时期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与各种政务并不相合,主要的目的是笼络读书人,愚化百姓。科举考试的形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从初级到高级的层级考试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已深深地灌输到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1861年京师同文馆设立之初只是一个单纯地培养西方语言人才的机构。此后随着其不断发展,先后添设了撰修馆、天文算学馆和格致馆……京师同文馆对学生的升迁制度为:“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固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街门差委,或分赴各省任职,或随使出洋,或担任教职,出路不一而定,其七品官大考两次,可以投为主事”。……同文馆选送的官员分派到各衙门,尽管为数很少,但由于其知识的实用性,无疑会对传统的官员形成一定的冲击,给传统的衙门补充了新鲜血液。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逯慧娟《同文馆与中国文官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征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科举文官制相比,近代同文馆选送官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特征:选拔形式具有开放性;考查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选拔程序具有严密性、系统性。 影响:促进了文官选拔体制的完善;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特点:更注重官员实用能力的培养;官员升迁与所学考试成绩密切结合;官员任命以推送为主。 原因: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影响;为了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洋务运动对实用人才的需求;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官僚队伍近代化发展的需要。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主要内容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与各种政务并不相合,……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从初级到高级的层级考试选拔”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选拔形式、考查内容、选拔程序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征。再从选拔体制的完善、古代教育的发展、儒学的进一步传播、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方面回答其影响。 (2)本题根据材料二“1861年京师同文馆设立之初只是一个单纯地培养西方语言人才的机构……由于其知识的实用性,无疑会对传统的官员形成一定的冲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官员实用能力、官员升迁与所学考试成绩结合、推送为主等方面指出与古代科举文官制相比,近代同文馆选送官员的特点。再从西方工业文明影响、洋务运动对实用人才的需求、近代教育改革、官僚队伍近代化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英特尔高级院士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材料二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三条

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国民主与西方民主的不同。

 

查看答案

(题文)《广州租界史大事记》载:1859年,广州沙面租界是英、法两国人花钱从珠江河水中填土而新造的,共花费32.5万墨西哥元,其中,英方出资4/5,法方出资1/5。这些填造的土地,须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每年每亩1500钱。据此推知,该租界

A. 并未侵犯清朝领土主权

B. 由中国主动出租给英国

C. 成为列强最早侵华据点

D. 土地所有权仍属清政府

 

查看答案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全国总人口迅速增长。人口激增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农民暴动是其中之一,由此得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该分析

A. 符合历史研究遵从论从史出的原则

B. 属于运用近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C. 忽视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D. 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潮流

 

查看答案

1922年10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批评议员林宗孟和学者胡适等到美国前公使芮恩施家中谈宪法,告诫他们“不要上美国帝国主义的当”,“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据此可见,与《新青年》的宗旨相比,此时的陈独秀

A. 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

B. 成功的领导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

C. 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

D. 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A. 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C. 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