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李贽曾经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但晚年又说:“我老,又信...

李贽曾经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但晚年又说:“我老,又信儒教,复笛须,是宜吃(荤)”。这表明李贽

A. 不认同孔子的主张,但信仰理学

B. 晚年对自己离经叛道的行为幡然悔悟

C. 认为人的信仰应该应时而变

D. 并没有跳出儒家藩篱

 

D 【解析】 根据材料“我老,又信儒教”,在结合所学李贽等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发展,本身还是儒学,故D选项符合题意。不认同孔子的主张与材料又信儒教不符,A选项排除。结合所学李贽没有幡然悔悟,B选项排除。李贽的思想一直就是本身还是儒学,C选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表明明清时期

A. 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

B. 商人自治引起了基层行政体系的改变

C.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

D. 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查看答案

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A. 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 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C. 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 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先后发掘出二里岗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大都确信夏代的存在。但1990年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一次夏文化研讨会上,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都否认夏朝的存在。这说明

A. 考古成果不足以证明历史事实

B. 学术论争影响历史事实的判断

C. 文化认同影响历史证据的运用

D. 文献资料缺失无法还原历史真实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真正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也应运而生。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摘编自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贸易政策变动的主要经济背景。这一政策的推行对英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