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杜威曾说:“你无法想象未签署《巴黎和约》对中国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这可说是属于公众舆论的胜利,也可说归功于这些男女学生的推动,当中国能独力做到这类的事情时,美国实在应该感到羞愧。”这表明杜威认识到
A. 北洋政府拒签《巴黎和约》是迫于社会舆论
B.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 公理战胜了强权
D. 五四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李贽曾经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但晚年又说:“我老,又信儒教,复笛须,是宜吃(荤)”。这表明李贽
A. 不认同孔子的主张,但信仰理学
B. 晚年对自己离经叛道的行为幡然悔悟
C. 认为人的信仰应该应时而变
D. 并没有跳出儒家藩篱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表明明清时期
A. 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
B. 商人自治引起了基层行政体系的改变
C.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
D. 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A. 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 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C. 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 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20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先后发掘出二里岗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大都确信夏代的存在。但1990年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一次夏文化研讨会上,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都否认夏朝的存在。这说明
A. 考古成果不足以证明历史事实
B. 学术论争影响历史事实的判断
C. 文化认同影响历史证据的运用
D. 文献资料缺失无法还原历史真实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