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
A. 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 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 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 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二百至四百公里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B. 长城沿线居民不断向中原地区迁移
C. 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不断削弱
D. 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
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
A. 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 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
C. 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
D. 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剽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
A. 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 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 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 深入学习西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