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载:“(唐朝大历年间)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生活来源依赖市场
B. 政府对市场控制逐渐放松
C. 扬州位置优越商业繁荣
D. 商业的辅助机构比较健全
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
A. 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B. 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
C. 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D. 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汉初是“黄老”“申韩”之学并行的……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家知道。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董仲舒认为统治者施政的重点、手段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特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新儒学被统治者采用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摘编自吴于虚、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9世纪末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以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材料三 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时间 | 发明者 | 国家 | 发明成果 |
1782年 | 瓦特 | 英国 | 改进蒸汽机 |
1825年 | 史蒂芬孙 | 英国 | 蒸汽机试车成功 |
1866年 | 西门子 | 德国 | 发电机 |
1876年 | 贝尔 | 美国 | 电话机 |
1882年 | 爱迪生 | 美国 | 纽约市珍珠发电厂 |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美洲的特产流向世界各大洲的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真正的世界经济”的含义并概述其形成的主要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有何不同,并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中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投资总数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这些投资中,55.8%用于基本建设,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国民经济急待恢复
B. 着力解决社会民生问题
C. 工业布局更趋合理
D. 实事求是制定经济计划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1979年是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一年。这一年
A. 海峡两岸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B. 中国首次阐明统一后的对台基本政策
C.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 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一个中国”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