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趋势图,最能显示“文革”期间工农业产值变化的是
A.
B.
C.
D.
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这主要是为了
A. 引导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
B. 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
C. 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D. 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这是1958年流行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反映出
A. 当时人们对人民公社的衷心拥护和赞美
B.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直线发展历程
C. 小农经济是阻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生产方式
D. 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离
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进一步增至43.8%和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B. 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
C. 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
D. 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
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
A. 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B. 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C. 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D. 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着将是大部分,而最后将是全部——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通过此决议的目的是
A. 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 B. 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C. 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