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齐鲁人约占58.44%;《汉书dainty儒林传》中,齐鲁人约占45.6%;《后汉书·儒林列传》中,齐鲁人约占36.36%。导致齐鲁儒学学者比例持续下降的原因是
A. 汉初统治者实行黄老之学
B. 儒学在各地的广泛传播
C. 齐鲁地区经济地位的下降
D. 汉代江南经济持续发展
《尚书·武成》用“血流漂杵”来描写武王伐纣战争的惨烈。而孟子却质疑,“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矣?”孟子的质疑
A. 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历史
B. 抨击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C. 说明其历史观的局限性
D. 体现了对商亡教训的反思
近代以来,由欧美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一体化进程加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自巴勒克拉夫的《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摘自德尼兹·加亚尔等著的《欧洲史》
材料三 1866年,一位见证了人类以电报为基础的“连接时代”降临的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跨过浩瀚渊深的海洋,两个强国握紧了宽大的手掌。人类还会出现更好的时光,世界正朝着新的希望。高山再也不能像往昔一样,把彼此分隔在两旁;人类的心已经连在一起,再也不用隔海眺望。……”自此,世界性的通信网络将人类居住的地球、所有的人口和生态系统连为一体。电缆使得帝国的建立和掌控变得更加容易。……1914年一战爆发时,德国发现自己的小型海底电缆网络被切断,于是不得不通过缆线传送信息,而英国的电码译员却荻悉了这些信息。这就是德国试图在占领墨西哥后进而向美国发动进攻的计划被英国察觉的原因,同时也正是美国决心加入一战的主要原因,而美国的这一决策决定了一战的结局。
——据(美)麦克尼尔主编的《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等改编
(1)阅读材料一指出“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迈入大洋”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史的角度分析其行为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9世纪初“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同时发生革命”的事例。用一句话概括这一“革命”在世界市场形成中的作用。
(3)材料三诗人描写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取得的哪项科技成果,简析此类科技创新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意义。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争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殖民帝国。
在一九三七年世界上引人关注的国家是中国,他们与日本在陆、海、空并战,而日本是自机器时代以来总是征服他国的唯一的非白种人民族。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要知道,在一九三七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十三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改编自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及《时代》周刊(1938.1.3)
材料二 在这一斗争的编年史上,将记录下这样的一笔:只有六年来的抗日战争才使西方终于接纳中国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站立在平等的舞台上。
——摘自《时代》周刊(1943.7.12)
材料三
斯大林 |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时避免两线作战。 |
罗斯福 | 假如中国被打垮,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地方作战,他们即可打下澳洲、印度。 |
丘吉尔 | 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
(1)归纳指出材料一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观点,扼要说明“在一九三七年世界上引人关注的国家是中国”的理由。写出材料中“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十三个星期之久”的对应事件,简述“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的含义。
(2)材料二说“西方终于接纳中国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站立在平等的舞台上”。列举1942至1945年间至少3个典型的事例论证材料二中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和鸦片战争以后,是中国两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发展进程中若干个重要阶段
① | 1861—1895年 | 自强运动 |
② | 1898—1912年 | 政治改造和革命 |
③ | 1917—1923年 | 思想革命 |
④ | 1949年 | 中国共产党掌权 |
——改编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提供的文明史包涵的三个角度,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①②③三个阶段所对应的重大事件,并简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掌权”的重大政治意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有“预见”地说:“由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组成的观念的确存在”,“而且同样重要的是,还存在着履行这种责任的方法。”下列能充分验证这一“预见”的事实是
A.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B. 世界多极化格局业已形成
C. 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建立
D. 中国提出“全球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