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

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据材料可推知军机处

A. 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B. 成为清朝正式机构

C. 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

D. 全面取代内阁职能

 

C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权力范围不断扩大,以及所掌握权力的重要性来看,乾隆时期的军机处已成为全国的政事中枢,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故A项错误;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军机处与内阁六部的关系,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图1、图2,与下图有关的分析评论,正确的是

 

 

注:图中黑点越大、越密集,则表现进士人数越多。

A. 进士的地域分布与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B. 唐朝后期藩镇窃取了开科取士的权力

C. 统一局面形成使进士的分布区域更广

D. 唐朝后期南方社会发展已经超过北方

 

查看答案

《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 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 神权与王权结合

 

查看答案

歌德讲过:“拿破仑摆布世界,就像洪默尔摆布钢琴一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是拿破仑的军事活动还是他的外交活动,都具有进攻性的特征。拿破仑在外交和军事上的这种进攻性,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建于深思熟虑基础上的……随着他本人侵略野心的膨胀,这种进攻性逐渐失去了原先从战略全局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充分把握的优点,而愈益带有主观唯心的、冒险的色彩,有时甚至反映了“要么全部么全不”的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而他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冒险性行动却使他遭受毁灭性失败。

——李元明《拿破仑评传》

材料二  另一个人(拿破仑)在法国内部创造了一些条件,从而才保证有可能发展自由竞争,经营分成小块的地产,利用解除了桎梏的民族工业生产力,而他在法国境外则到处破坏各种封建的形式,为的是要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军事外交活动的进攻性前后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在军事上“毁灭性失败”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拿破仑在法国“内部”和“境外”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而采取的措施,并据此判断拿破仑帝国的性质。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窈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摘编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摘编自李喜所《成败得失一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因而与戊戍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摘编自房德邻《回顾戊戍重温历史》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评价戊戌变法的视角。请据此视角,简述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改革成功的立足点。

 

 

 

 

查看答案

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是历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境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责,与有责焉耳矣。

——摘自《日知录》

材料二  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朝野的目光集中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到清末则认识到制度的落后或许是中国的病根,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

——摘编自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  在国家意识引领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历史上的中国,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而今,“一带一路”建设更是成为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重要一环,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发展作出的又一贡献,是新时代国家意识在国际事务和重大举措中的体现、升华和崭新拓展。

——摘编自朱文通等《国家意识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其作者并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器物”、“制度”和“思想”方面分别进行的实践探索活动。

(3)据材料三,分别指出“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新时代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自古以来“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的发展历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