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同营,辗转贩巢,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习以为俗”。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
B. 商人社会地位日益重要
C. 商人操纵粮食交易市场
D. 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南北朝时期后期社会发展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的历史事实是
史料 | 出处 |
“家世农夫,至(沈)峻好学,……为兼国子助教,……兼五经博士” | 《南史·沈峻传》 |
“每言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 | 《北齐书·高昂传》 |
江南儒生“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河北文士,率晓兵射”。 | 《颜氏家训·杂艺》(北齐颜之推) |
A. 朝廷倡导独尊儒学
B. 北方礼制文明迟缓
C. 南方文人颓靡积弱
D. 士庶界限逐渐消失
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它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 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B. 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C. 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D. 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
B. 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
C. 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
D.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
A. “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
B. 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 “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D. 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A. 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 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 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 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