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美国国会提出,对外发展援助政策应当进行全面调整,即政治上淡化安全、冷战、“消除共产主义威胁”等战略色彩,经济上不再单纯围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而是关注发展的质量和人的需求。由此可知,美国试图
A. 通过加强国际承诺来摆脱危机
B. 缓解自身优势下降的困境
C. 推广本国福利制度成功的经验
D. 加大争夺战略重点地区的力度
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B. 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C. 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
D. 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
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改变了之前重自由贸易而轻对外援助的做法,积极加强对外援助,印度成为当时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中最大的受援国。造成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美苏博弈的需要
B. 新兴经济体崛起
C. 苏联的军事攻势
D. 不结盟运动形成
1943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过程中,美国人怀特提出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英国人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怀特与凯恩斯的主张
A. 加剧了战后欧洲的紧张局势
B. 体现了英美两国的利益诉求
C. 削弱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D. 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基础
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联)领导人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即使他们赚150%的利润,我们也在所不惜。”这一讲话旨在
A. 解决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B. 推动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
C. 调整发展社会主义的策略
D. 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宣布成立的临时政府名单中,除了7人属于资产阶级共和派之外,还有两名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一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一名工人。有学者说,“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工人代表纳入一个政权机构,这在世界历史上无疑是破天荒的创举”。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 马克思主义传播日益广泛
B. 工业革命深化了政治改革
C. 政体之争的结果已经明确
D. 巴黎公社的条件趋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