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清朝顺治—嘉庆年间人口和耕地面积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
年代 | 人口(亿) | 耕地面积(万亩) |
顺治18年(1661年) | 0.191 | 52850 |
康熙六十年(1721年) | 0.256 | 73564 |
雍正十二年(1734年) | 0.273 | 89013 |
乾隆十八年(1753年) | 1.027 | 70811 |
嘉庆十七年(1812年) | 3.616 | 79152 |
A. 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和
B. 小农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C. 传统经济政策有必要调整
D. 国家控制的土地资源减少
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
类别 | 词及次数 |
整地类农具词 | 耜(4次)钱(1次)镈(2次) |
收割类农具词 | 铚(1次)艾(1次) |
仓储类农具词 | 场(5次)圃(2次)仓(3次)庾(2次)廪(1次)百室(2次) |
A. 经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献的价值
B. 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
C. 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
D. 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
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A. 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 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 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 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时期 | 内容 | 出处 |
北魏 | 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 | 《魏书·食货志》 |
隋朝 | 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 | 《隋书·食货志》 |
唐朝 | 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 《册府元龟》 |
A. 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 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
C. 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 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 户数 | 户数比例 |
20以下 | 24 | 3% |
20~130 | 103 | 71% |
131~300 | 10 | 2% |
300以上 | 2 | 1.4% |
小计 | 139 | 100% |
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 均田制已无法继续实施
C.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 自耕农经济占主要地位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全国已开垦的田地为827053600汉亩,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据此可知
A. 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
B.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C. 土地兼并成为社会问题
D. 土地问题亟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