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呈现的是“纸是谁发明的”这一问题的不同史料,对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史料出处 | 史料内容 |
东汉《后汉书·蔡伦传》 |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
唐朝《书断》 | “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 |
南宋《学斋拈毕》 | “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 |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 | 考古发掘发现了古纸(史称放马滩纸),推断其年代为西汉初年,该纸纸面平滑、质地薄而软。 |
A. 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B. 文字史料不能客观再现史实
C. 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
D. 历史结论只能依靠考古证实
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 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
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C. 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
D.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
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 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D.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若其心正、其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上述两种观点反映了
A. 孟子与墨子的对立
B. 老子与韩非子的统一
C. 朱熹与陆九渊的对立
D.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统一
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A. 为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B. 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 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D. 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
A. 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 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C.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