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6年1月,约翰・亚当斯发表文章写道:“如果有哪个年幼的国家值得爱护,那就是美利坚;如果有哪群人应当得到荣誉和幸福,那就是它的居民。”这一观点的宣扬有助于
A. 争取人民对新国家的支持
B. 北美人民法制观的形成
C. 扩大《独立宜言》的影响
D. 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
历史学者郭小凌指出:“古希腊公民大会保持着一种高度的论文明……力求以充足的论据和雄辩的论点感染和说服听众,发言逻辑严密,修辞恰到好处,见不到哗众取宠、言之无物的大话空话。”这番舆论反映了古希腊
A. 民众充分享有决策权
B. 演说决定了民主政治
C. 城邦民主体制的活力
D. 领袖在政治体制中的作用
1988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地方、部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改善,教师素质有了提高。”这表明当时
A. 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B. 教育领城完成“拨乱反正”
C. 基础教育发展成效较大
D. 科教兴国战略成果显现
1935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修正《海关出口税则》,规定果类、火柴、棉织物等88种产品免税,蛋类、油类等50种减税,共减税300万元左右,上述措施
A.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
B. 目的在于保证海关税的征收
C. 成功抵制了洋货的低价倾销
D. 推动了国民政府的税收改革
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救旧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该认识
A. 反映政治革新的必要性
B. 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
C. 挽救了甲午战败的危机
D.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