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
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从张謇企业的命运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依赖国外市场
B. 战争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良好的国际环境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
D. 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1897年2月11日,闻名中外的商务印书馆在上海诞生了,当时最有利于其诞生的国内环境是
A. 上海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窗口
B. 清政府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
C.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为了避免各家竟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水路运输费用)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B. 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C. 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 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下表是中国主要出口物的数据变化(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农村社会
主要出口物 | 1871—1873年 | 1891—1893年 |
茶叶 | 1022159公担 | 1055064公担 |
蚕丝 | 37529公担 | 59946公担 |
大豆 | 57506公担 | 760522公担 |
棉花 | 8486公担 | 290417公担 |
A. 市镇经济开始应运而生
B. 已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 商品经济已经占主导地位
D. 商贸型农业成为农村生产主导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 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 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 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下列表述不能表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是
A. “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
B.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工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C. “中国人口众多,商品需求量极大,遂运大量钢琴、吃饭用的刀叉至上海等商埠,结果却是产品滞销,着实做了一次赔本买卖。”
D.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自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