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强调:“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对此材料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A. “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B. “调和”指新文化运动应有“模棱两可”的态度
C. 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
D. 材料的“意义”在于强调新文化运动的艰巨性
“共产党从光秃贫清的山区出发,在一个从满洲到长江流域的巨大弧形范围内,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在现代战争和现代政治中,很少有其它政治事业可以与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奇迹相比。”下列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 “工农武装割据”始终是党的指导思想
B. 根据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及长江沿线
C. 根据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D. 减租减息是根据地巩固的根本保障
宋初,“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其从政的主体精神是‘进也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风有异于前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 科举制的不断完善
B. 宋代中央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强化
C. 理学被统治者推崇
D. 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宋朝州县长官叫“知州”、“知县”,全称“权知某军州(县)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县)”指民政。宋代“知州”、“知县”的设立表明
A. 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B. 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C. 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 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汉承秦制”、“唐袭隋规”,是后人对秦汉、隋唐制度的基本概括。这里的“制”和“规”是指
A. 封邦建国;三公九卿和科举制
B. 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C. 封邦建国和礼乐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D. 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和推举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赢政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赢政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A. 秦政府有效解决了自然灾害
B. 统一使救济物资在全国畅通
C. 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D. 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