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

    材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爱因斯坦联同史怀哲和伯特兰罗素一起行动,以禁止核试验和核武器战争,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这一声明促使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召开。

爱因斯坦是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晚年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者。他曾经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摘编自(美)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爱因斯坦对待科学与战争的态度。

 

 

(1)贡献:科学方面:光电效应、相对论、引力波、质能方程等;社会方面:反对不义战争;反对核武器等;思想方面:坚持人道主义、民主主义 (2)态度评析: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尽可能防止科学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科学家的良知。 【解析】 (1)根据材料“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恩斯坦的科学贡献体现在光电效应、相对论、引力波、质能方程等;根据材料“爱因斯坦联同史怀哲和伯特兰·罗素一起行动,以禁止核试验和核武器战争”可知爱恩斯坦反对不义战争和核武器;根据材料“爱因斯坦是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晚年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者”可知爱恩斯坦坚持人道主义、民主主义。 (2)根据材料“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忙都不会去帮了。”可知爱恩斯坦在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根据材料“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可知爱恩斯坦认为尽可能防止科学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根据材料“爱因斯坦是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晚年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者”可知爱恩斯坦坚持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  十月革命前,俄国货币发行的总趋势是金本位制的不断破产并最终遭到失败。1921年《关于经济政策的提纲》中指出:“恢复我国的货币流通现在成为经济问题的中心,在币值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谈不上合理经营和使经济赢利,谈不上正常的预算”。《关于经济工作问题的指令》中指出,“责成财政人民委员部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快的速度来减少,然后再完全停止纸币的发行,并在金本位制基础上恢复正常的货币流通。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税收取代纸币的发行,不得有丝毫拖拉”。至此'在列宁的指示下,货币改革74234开。1922年货币改革全面展开,苏联流通市场逐渐形成了切尔文券(含金量为每单位7.14234克)等多——币并行的局面。币制虽然比较混乱,但这种渐进过渡式的改革却能减少币制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动荡,实现了对多年通货膨胀形成之积弊的冷处理、缓慢消化和分解吸收。1925年货币改革基本完成。

——摘编自《苏联1922—1924年的货币改革:回顾与评价》

(1)根据材料,指出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的目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成功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草歌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二  政治现代化最关键的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第一,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举国公认的全国性的立法机构手里,第二,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

——摘编自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三  政治系统的运行和政治活动的展开,其根基在于政治文化的取向模式,在于由民众的政治认知,情感及价值观念所交织而成的一种信念体系,否则政治系统本身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与意义。

——摘编自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缘由。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为例,围绕“政治现代化的特征”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如族群的迁徒、多民族的融合、各种宗教的传播、艺术的相互影响、物种与技术的交换、风俗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都是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带来的结果。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明晰和相应举措的出台,国内外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的说法也日益增多。国内媒体多从经济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相比之下,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还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获得沿线各国政府层面的积极表态,但在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并不高。

——摘编自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并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查看答案

1943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过程中,美国人怀特提出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英国人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怀特与凯恩斯的主张

A. 加剧了战后欧洲的紧张局势

B. 体现了英美两国的利益诉求

C. 削弱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D. 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基础

 

查看答案

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材料主要说明

A. 西欧联系更加紧密

B. 欧洲政治一体化加快

C. 欧洲实现主权统一

D. 西欧摆脱了美国控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